为更好地落实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机车车辆学院学生党支部自2021年3月启动了“南京红色印迹寻访活动”。截至5月底,党支部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后寻访了南京1921年至1949年期间的红色印迹30余处。高淳是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抗日,进入苏南地区的第一站,在党史上留下了众多红色印迹,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5月30日,党支部全体师生党员和5名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再次前往高淳开展寻访活动,并结合寻访活动开展了“两温一问”专题学习。
活动当日,师生们首先来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吴氏祠堂开展寻访学习。1938 年5 月中旬,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新四军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的率领下,从皖南岩寺地区出发,东进茅山。6 月1 日,第一支队分3 个纵队,从南陵越过敌人的铁路封锁线,3 日抵达宣高边境的狸头桥,当天夜晚,陈毅率领第一支队由狸头桥登船,渡过固城湖,于4 日凌晨抵达高淳县城,分别驻扎于县城淳溪镇及其附近村庄,司令部设在吴氏祠堂内。陈毅在高淳期间,积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走访国民党县长杨鼎侯和地方士绅,向他们宣传新四军的抗日宗旨和统一战线政策、抗日的有利条件与光明前途。6月5 日,国民党高淳县政府在东平殿广场召开抗日救国民众动员大会,陈毅发表3 个多小时的演说,宣传国内外形势,宣传党的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主张,号召军民各界共同抗日。同时,他还深入农家了解民情,开展社会调查。6月7日,陈毅告别高淳民众,率部继续东进。陈毅在高淳期间曾激情满怀,提笔疾书,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师生们在党支部书记朱明月老师的讲解下进行了参观,全体党员在此重温了入党誓词。
(图为党支部书记朱明月老师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讲解)
(图为师生党员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师生们来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寻访。1938年8月,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的通道。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决定由宣传科长戈白章、张春生、侯日千、华仁义等四同志组成民运工作组,在高淳县城开展地方工作,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戈白章任办事处主任。11月,戈白章等人奉命调回第一支队,新四军第二支队派政治部民运科长彭冲带领王波、钱志国来到高淳办事处工作,彭冲任办事处主任。12月,又增派芮军来办事处。1939年4月,军队领导的地方工作由地方党委接管。1939年8月31日,日军第二次占领高淳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淳溪镇地下党员有计划地转移,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也被迫撤销。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成立后,在县城小学教员、县初级中学学生、手工业工人和商店店员中进行宣传发动工作。9月初,在进步青年中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通过斗争考验,在民先队中建党,先后成立中共淳溪第一支部、中共淳溪第二支部、中共淳溪第三支部(亦称东阳店支部)。同时,选派优秀青年到军部教导队学习,培养抗日骨干。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为高淳县城地区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高淳地区民众坚持长期抗战打下了基础,也为东进抗日的新四军架起了通往皖南的桥梁。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分前后二进,面阔三间9米,进深五檩,走马楼式,上下二层,上高3.7米,下高2.65米,硬山顶。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清末建筑风格。2000年2月,高淳县人民政府将该旧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南京市党史教育基地。师生们在学生党员钱新宇的讲解下进行了参观。全体教师党员在此开展了再问教育初心活动。
(图为教师党员在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再问教育初心)
(图为学生党员钱新宇同学在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讲解)
最后,师生们来到淳溪街道姜家村姜铨旧宅寻访。抗日战争期间,姜铨是高淳县初级中学一名思想进步的教师。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在驻高淳期间就居住在姜铨老师家中。时过境迁,姜铨老师早已过世,曾经的老房子也因为新农村建设拆除。陈毅元帅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被收藏在高淳博物馆。为了进一步了解姜铨老师的事迹,师生们又辗转至蒋家村党支部进行寻访,并在此开展了教师党员重温入职誓词活动。
(图为教师党员在姜家村村委会前重温入职誓词)
(图为师生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前合影)
(文:朱明月、图:高珊)